青春实践课丨文学院“推普助力非遗文化交流”实践团

时间:2024-07-23来源:团委浏览次数:28

在浩渺的文化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星辰,映照出人类智慧的辉煌。然而,由于地域与语言的隔阂,使这些文化瑰宝在传播与交流中遭遇重重挑战。盛夏七月,球友会(中国)文学院的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开展“推普助力非遗文化交流”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普通话这一桥梁,缩短与非遗文化的距离,在标准语言的学习与应用中,深刻感受传统技艺、民间故事、古老歌谣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以史观文,非遗亮色。实践团参观了中国裕固族博物馆。通过中国裕固族、和谐家园、肃南自然资源、肃南历史文化四个展厅的展陈,全面了解了裕固族的历史发展、迁徙路径、民族文化、服饰特色、生活习俗及历史文物等。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同学们深入探讨了裕固族的语言发展、使用现状及汉语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推普促交流,非遗展魅力。实践团一行拜访了裕固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柯璀玲老师。在柯老师的私人博物馆——裕固族民俗博物馆内,柯老师用流利的普通话向大家讲述了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现场交流中,柯老师分享了与非遗的不解之缘,以及她在保护和传承非遗过程中的坚持与付出。实践团成员还就裕固族文化和非遗传承中的困境与柯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普通话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技能培训,让非遗民歌唱响世界。实践团成员拜访了裕固族民歌省级传承人郭金莲、郭玉莲。交谈中得知,裕固族民歌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语言差异和传播渠道有限,没有文字记载,许多优秀的民歌作品不仅难以被更广泛的人群知晓,而且很多已经遗失。在聆听两位传承人奶奶演唱的经典裕固族民歌后,实践团成员现场教授了她们一些简单的普通话用语,并帮助她们注册自媒体账号,学习拍摄短视频,用语音、视频的方式留存裕固族的非遗民歌。

体验非遗工坊,共促非遗展华章。实践团走进萨尔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有限公司参观,并现场学习了缝制裕固族帽子。团队成员就国家关于民族政策、文化政策以及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宣讲。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同学们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用普通话将非遗的故事传递给世界,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撰稿:乔俊宁 李艺 范佳昕 

摄影:吴文倩 李泓江 钟涵 

初审:金生翠 贾娜     

审核:安婧

审校:闫一丹  苏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