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晚,我校举办了雁苑文化大讲堂主题系列讲座“敦煌文化与丝路文明”第4讲(总第32场)——《敦煌文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此次讲座由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伏俊琏教授主讲。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下敦煌文化传承发展应用团队及各二级学院敦煌文化爱好者以及线上我校师生、学界同好共23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球友会(中国)敦煌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金娥教授主持。
伏俊琏教授首先梳理了敦煌文学研究的辉煌历史。指出敦煌学兴起于敦煌藏经洞七万多件写本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敦煌写本发现之初,其中的文学作品最早受到了学者的关注,敦煌文学研究是整个敦煌学研究中开展最早且取得丰硕成果的。他认为自1909年罗振玉先生发表了《敦煌石室书目及发现之原始》后,王国维、胡适、郑振铎、向达、王重民、孙楷第、傅芸子、容肇祖、姜亮夫等学者在敦煌文学的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成果。
继而王重民、周绍良、任二北等学者对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敦煌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文革十年,大陆敦煌学界一片荒芜,中国的敦煌文学研究主要在台湾和香港。这一时期,巴宙、陈祚龙、潘重规等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后,敦煌学研究得到了新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气象。其标志有四:一是一批劫后余生的老学者厚积薄发,一批重要成果应运而生;二是一批中青年学者投身到敦煌文学研究领域,推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三是1974年潘重规先生出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所长兼文学院院长,创建了敦煌学学科,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的敦煌文学研究;四是作为敦煌学故乡的甘肃,在敦煌文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代表学者有李鼎文、孙其芳、张鸿勋、周丕显、颜廷亮、刘瑞明等。
其次,伏俊琏教授重点讲解了敦煌文学研究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的方法。他指出,随着文学资料的被挖掘殆尽,敦煌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随着老一辈学者的相继凋零,研究敦煌文学的人也慢慢萎缩了,或者转入了其他领域。所以到了新世纪,敦煌文学研究就呈现出了式微、衰落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敦煌文学研究之路在何方,就成了学术界探索的一个问题。伏教授认为,敦煌文学的特点与敦煌文学的概念有密切联系。过去把敦煌文学作品作为敦煌文学的唯一研究对象,是不全面的,还应当包括敦煌文学活动和敦煌文学思想。
就方法而言,伏教授指出,研究敦煌文学一定要从敦煌文学中走出来,要站在中国文学的发展长河中审视敦煌文学。敦煌文学为中国文学史提供了新品种,填补了文学史的某些空白;为解决文学史上一些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材料;敦煌文学为研究早期中国文学的传播方式提供了新材料。对此,他从“通过敦煌俗赋对中国古代赋史的重新认识”“通过变文对先秦两汉讲诵文学(看图讲故事)和文学传播、文学与教学的认识”“通过曲子词对中国古代宫廷娱乐生活的认识”“通过敦煌写本对写本时期文学结集问题进行认识”等四个方面分别举例,做了详细阐述。
接着,伏教授与各位学界同好热烈交流讨论,认真回答了听讲者的各类问题。最后,王金娥教授做了简短的总结发言。她表示伏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梳理了敦煌文学研究的辉煌历史,分析了敦煌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困境,通过丰富的例证阐释,指明了敦煌文学研究的出路和方法,对听讲者大有启发,并对伏教授精彩的讲座表示衷心感谢。